创新药项目由公司负责创新药研发的控股子公司广生中霖实施,总投资额为 63,100.60 万元。本项目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项目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费用,包括创新药 GST-HG141的 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GST-HG131联合 GST-HG141II期及 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GST-HG141 是一种高效的新型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调节剂,是一种新型 MOAII CpAMs,具有双重作用机制。GST-HG141 通过与 HBV 核心蛋白二聚体单元的结合,起到核衣壳变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或异化病毒的衣壳组装行为,一方面阻止了 pgRNA 的包装过程,形成大量空泡病毒及非成熟的病毒样颗粒,使病毒失去毒力,该过程还影响到 HBV 的逆转录过程,因此起到显著的直接抗病毒作用?
另一方面 GST-HG141 加强了核心蛋白二聚体间的结合力和病毒衣壳的结构强度,干扰了病毒在肝细胞核上的脱壳过程,阻止了病毒核酸向核内释放形成 cccDNA 的过程,从而起到削减 cccDNA 病毒池的作用。
截至本报告公告之日,GST-HG141已完成 II期临床试验,根据《GST-HG141II期临床研究报告》,GST-HIG141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良好的 HBVDNA 和 pgRNA 抑制作用,用药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开展I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2024年12月GST-HG141被 CDE列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被 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是对 GST-HG141 明显临床优势数据的认可,有望加快药物研发进程。
乙肝临床治愈的最重要病毒学和血清学特征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停药后达到 HBV DNA 和 HBsAg 的持续阴转,通常是至少 24 周以上。根据 GST-HG131 和 GST-HG141 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GST-HG131 片对 HBsAg 有显著抑制作用,GST-HG141 片对 HBV DNA 和 pgRNA 具有显著抑制和耗竭作用,这是临床治愈的两个关键。
基于 GST-HG131和 GST-HG141在抗病毒机制上存在重要针对性和协同互补作用,GST-HG131 和 GST-HG141 的联用,有望针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病毒衣壳装配、cccDNA 清除等多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断二者联合,机制上可能产生协同增效。GST-HG131 和 GST-HG141 口服给药更具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易于与口服核苷类药物联用和长期给药,有望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比例,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2025年 3月 7 日,GST-HG131 联合 GST-HG141 项目取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项目确认书》,同意 GST-HG131 联合 GST-HG141 纳入试点项目,将有效缩短临床审批周期。GST-HG131 联合 GST-HG141创新药项目已向 CDE 申报 II期临床研究临床批件,并取得了受理通知书。
(1)有部分乙肝患者对现有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应答不佳,存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临床上的治疗目标有两个,即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和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因其抗病毒作用强、耐药性低、副作用小等优势已作为一线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
经过 48 周的抗病毒治疗,核苷类似物药物(如 ETV、TDF、TAF 等)能够有效抑制 HBV 病毒复制,50%~80%的患者可以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但是对 cccDNA 没有作用,而且仍有 10%~45%的患者不能有效抑制 HBV DNA。研究表明,持续的低病毒载量可以加速肝纤维化进程,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目标,还存在后续一系列的风险,包括增加耐药风险、出现病毒学突破,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 HCC 风险,是肝细胞癌发生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CHB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HBVDNA完全抑制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治疗目标。目前针对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长期低水平的 HBV DNA有很大可能性使患者滑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类型。GST-HG141 II 期临床总结报告显示其在核苷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对 HBV DNA具有进一步显著抑制效果,因此公司开展针对乙肝治疗的 GST-HG141 研发具有必要性。
据估计,2022 年全球有 2.54 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有 120 万新发感染者。2021 年中国共有 2,800 万乙肝患者,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约为 8,600万人,而我国CHB的诊断率为22%,治疗率为15%,远低于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 CHB 新发感染率减少 90%、死亡率减少 65%、诊断率达到 90%和治疗率达到 80%。
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和 HCC 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受乙肝病毒特性影响,现有药物难以实现乙肝完全彻底地治愈。HBsAg 阴转与肝脏功能改善、组织病理改善以及长功能性治愈或称为临床治愈。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包括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主要为长效干扰素)。
常用的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临床治愈率仅约为 0%-3%,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因此乙肝实现完全治愈仍为当前医学界的重难点问题,市场亟需乙肝治愈创新药。为了进一步提高未来乙肝临床治愈率,公司及众多国内外医药公司正致力于乙肝临床治愈药物的研发,以满足众多乙肝患者治疗需求。因此,公司开展针对乙肝临床治愈的 GST-HG131 联合 GST-HG141研发具有必要性。
在国内医药企业持续增强研发的行业大趋势下,公司基于自身主营业务领域,坚定不移地持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药研发进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有 1 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余 5 款创新药项目也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1)2023 年 11 月,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获批上市销售,并于 2024 年 11 月正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涉及的 GST-HG141 已完成临床 II 期,正在推进临床 III 期试验相关工作,GST-HG131 联合 GST-HG141 创新药项目 II 期临床研究临床申请已获得受理;(3)GST-HG131 单药处于临床 II期,另有 3款创新药处于临床 I期。
本项目成功实施后,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充公司的资金来源,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提升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市场布局,为后续临床试验推进及上市注册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将助力公司产品管线进一步扩容,产品梯度进一步优化,为公司建立“第二增长曲线”,增强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供保障。
创新药作为一种可针对特定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式及满足临床需求的重要药品类型,其在研发过程中具备难度高、周期长、耗费资金量巨大等突出特征。但创新药的上市一方面将为对应疾病患者带来改善或治愈希望,具备极高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将为研发企业带来巨大的先发优势,持续创造产业价值。我国政府亦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全力支持创新药的研发与推进工作,创新药的研发环境不断迎来利好。
2021 年 12 月,工信部等九部门出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2024 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纷纷落地,从创新药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再到创新药优先审评审批等政策,无一不彰显出国家对创新药发展的坚定支持与高度重视。2024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创新药等前沿产业的发展。创新药作为新兴产业关键环节,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4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24 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关于“创新药”的部分指出:研究对创新药和先进医疗技术实施 DRG/DIP 付费除外等政策倾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加大创新药临床综合评价力度,促进新药合理快速应用等。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2024 年 10 月,国家药审中心颁布《关于对创新药以及经沟通交流确认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和附条件批准程序的品种开展受理靠前服务的通知》指出,2024 年 11 月 1 日起,对创新药以及经沟通交流确认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和附条件批准程序的品种上市许可申请提供受理靠前服务。
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出也为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及更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本次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
公司本次投向创新药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费用,包括创新药GST-HG141 的 III 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GST-HG131 联合 GST-HG141 的II期及 III期临床研究及上市注册项目。
完全治愈乙肝,也就是清除乙肝病毒,其评价指标包括表面抗原血清转阴性,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化,血清中不再残留 HBV 的DNA 和 cccDNA。公司提出乙肝临床治愈“登峰计划”:通过表面抗原抑制剂GST-HG131、核心蛋白抑制剂 GST-HG141 及现有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GST-HG141 是核衣壳抑制剂(或称为乙肝核心蛋白调制剂),是一种新型MOAIICpAMs。通过与HBV核心蛋白二聚体单元的结合,起到核衣壳变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或异化病毒的衣壳组装行为,一方面阻止了 pgRNA 的包装过程,形成大量空泡病毒及非成熟的病毒样颗粒,使病毒失去毒力,该过程还影响到HBV 的逆转录过程,因此起到显著的直接抗病毒作用;另一方面 GST-HG141 加强了核心蛋白二聚体间的结合力和病毒衣壳的结构强度,干扰了病毒在肝细胞核上的脱壳过程,阻止了病毒核酸向核内释放形成 cccDNA的过程,从而起到削减 cccDNA病毒池的作用。
同时,体外研究还表明该化合物对各种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和已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株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显示,GST-HG141 对于中国慢性乙肝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性。GST-HG141 已完成 II 期临床试验,根据《GST-HG141 II期临床研究报告》,GST-HG141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良好的HBVDNA 和 pgRNA 抑制作用,用药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支持 GST-HG141 开展 III期注册性临床研究。
GST-HG131 片一种小分子 HBsAg 抑制剂,临床前研究和已完成的临床研究表明,GST-HG131 能够强烈抑制乙肝 HBsAg 的分泌,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其通过抑制 PAPD5/7 酶活性,阻止了 HBV 通过劫持宿主 PAPD5/7 酶进行自身mRNApoly(A)加尾的过程,从而使病毒 mRNA去稳定化而降解,尤以 HBsAg影响最大,导致 HBsAg 显著而快速的下降,进而解除由 HBsAg 引发的免疫耗竭状态,实现宿主对 HBV 特异性免疫监视的恢复。
GST-HG131 已完成 IIa 期临床试验研究阶段性结果,并完成 II期临床全部病例入组。根据 GST-HG131IIa 期阶段性研究报告,GST-HG131 在第一组 28 天研究中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表面抗原(HBsAg)水平,最大下降值达到 1.07 log10 IU/ml,同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药效学结果以最终完成全部三组研究的临床总结报告为准。
基于 GST-HG131和 GST-HG141在抗病毒机制上存在重要针对性和协同互补作用,且作为逆转录酶抑制剂 NAs 可强效抑制 HBV 逆转录复制,故而研究基于核苷(酸)类似物 NAs 基础治疗上 GST-HG131 和 GST-HG141 的联用,有望针对 HBsAg、HBV DNA、pgRNA、cccDNA 的清除及逆转录抑制等多方面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公司乙肝登峰计划。
GST-HG131 片和 GST-HG141 片在前期单药临床研究中,各自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有效性。GST-HG131 和 GST-HG141 组合毒理试验显示二者联用不增加不良反应种类,也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同时,在CHB患者临床研究中GST-HG131对HBsAg有显著抑制作用,GST-HG141 对 HBV DNA 和 pgRNA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是临床治愈的两个关键,因此预期二者联合安全且有效,且机制上可产生协同增效。
GST-HG131 和GST-HG141 口服给药更具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易于与口服核苷(酸)类药物联用和长期给药,有望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比例,为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这一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因此,公司本次创新药研发项目在技术上路径可行,且部分药物已取得了积极良好的试验结果。
公司自 2015 年 IPO 上市以来就明确向创新药企转型,持续积极推进创新药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公司已陆续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乙肝临床治愈、肝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领域立项研发六款创新药。
2023 年 11 月,公司首款创新药泰中定获批上市销售,并于 2024 年 11 月正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另有五款创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GST-HG141 于 2024 年 12 月被 CDE列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GST-HG131 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开发的口服表面抗原抑制剂。同时,公司加强创新药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药系列化合物均进行 PCT 国际专利布局,并已陆续取得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专利授权。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创新药知识产权布局,公司已在临床治愈乙肝创新药市场抢占了一定先机,具备先发优势,能够保障此次项目的有效推进。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公司进行了充分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储备。公司通过搭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工作品质,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保障,在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管理等创新药关键岗位上拥有行业专家与优秀人才,公司关键研发人员均有全球一线大药企创新药研发工作履历,具有丰富的创新药研发工作经验。
2023 年 11 月,抗新冠病毒口服小分子 3CL蛋白酶抑制剂一类创新药阿泰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泰中定?)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是公司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以来落地的首款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产品,标志着团队具备创新药临床前开发到获批上市的全周期的研发管理能力。公司较为成熟的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上市注册经验能为本次投资项目后续推进提供持续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公司本次投向的创新药项目已取得了积极的试验成果,技术路径行之有效;公司充足的创新药研发人才与技术储备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备可行性。
创新药项目总投资额为 63,100.60 万元,用于创新药物临床研发,拟使用投资额为 59,837.60 万元。投资金额系公司结合行业惯例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预计研发资金进行了审慎、合理测算,具体测算方式为根据计划入组患者人数,结合临床方案设计、历史经验、各时期合作的 CRO 服务成本等因素确定单个患者平均试验成本,进而测算出各项目临床试验费用,投资费用具备合理性。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创新药项目为药物临床研究,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不属于需要发改委备案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同时,上述创新药物研发项目不涉及生产建设活动,不属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增强,新型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医药市场呈持续增长趋势。根据 IQVIA2024年发布的《TheGlobalUseofMedicines2024:Outlookto2028》显示,2023 年全球药品支出约 1.6 万亿美元,2019-2023 年复合增速为 6.0%。2024-2028 年预计将以 6.6%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到 2028 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约 2.2 万亿美元。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步与国民生活质量提高息息相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医药行业在国民健康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守门人角色。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医药行业利好措施的推进,以及老龄化进程加快、大健康产业推动医药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医药行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医药产品需求市场不断增长,呈现出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IQVIA《2023 年中国医药市场全景解读》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整体药品市场销售规模达 16,333 亿元人民币(按终端零售价计算),同比增长 4.3%。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增速均较快,其中处方药市场占据 83.1%的份额,增速为 4.3%。按细分渠道贡献分布看,医院依然为主流端,贡献了超六成的市场份额。就处方药市场而言,医院渠道贡献了超七成的份额。而非处方药市场中,线下零售药店占比最大,规模占比超五成。
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及 2030 年将分别达到 22,873 亿元及 29,911 亿元,2023-2025 年行业整体增速将恢复至 7-9%,此后五年内维持在 5%以上。从细分药物市场来看,中国化学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到 2030 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1,438 亿元,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创新药从技术属性、产业模式到战略价值均满足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定义,是生物医药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创新药关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也与国家生物安全自主可控、国民生命健康紧密相连。我国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和行业发展呈现出持续的积极态势。
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医药工业行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0%以上的目标,这进一步促进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药品审评审批流程得到明显优化和加速。数据显示,2024 年药品审评中心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审评效率,加快药品审评速度,全年批准上市 1 类创新药 48 个品种,罕见病用药 55 个品种,儿童用药产品 106 个品种,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原研药品 89 个品种。此外,2024 年度共纳入优先审评审批注册申请 124 件(88 个品种),同比增加 14.81%。
2024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创新药”一词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 年 7 月 5 日,国务院批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全面政策支持,加强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置和使用以及投融资等环节的协调,同时改进审评审批流程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以促进创新药的快速发展,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研究,为我国创新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2024 年 7 月 31 日,国家药监局进一步发布了《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以提高创新药临床试验的审评审批效率。政策环境的优化、审批流程的加速等积极变化,将共同推动了我国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单独使用均无法有效清除乙肝病毒实现以停药为目的的功能性治愈,全球范围内尚无批准任何药物或方案用于乙肝治愈。因此需研究新的治疗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加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清除比例,有效清除残留 HBV 的 DNA 和 cccDNA,从而给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 年全球肝炎报告》估计,2022 年全球有 2.54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每年有 120 万新发感染者。西太平洋区域和非洲区域的感染负担最重,分别有 9,700 万人和 6,500 万人存在慢性感染。
2022 年,乙肝导致约 110 万人死亡,主要原因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报告表示,2024~2026 年是全球乙肝防控的窗口期,预估仍有 4,000 万乙肝患者需接受治疗,以实现全球防控病毒性肝炎的目标。
2016 年,第 69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全球卫生部门关于病毒性肝炎策略(2016-2021)》决议,提出到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到 2030 年,乙肝新发感染减少 90%,乙肝导致的死亡减少 65%,乙肝诊断率达到 90%和乙肝治疗率达到 80%。2022 年,全球乙型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为 13.4%和 2.6%,远低于 WHO 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 年共有 2,800 万乙肝患者,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数量约为 8,600 万人,每年新发乙肝病人约 100 万人,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为 69.25 人/10 万人,死亡率为 0.03/10 万人。
数据显示,我国自 2017 年以来每年乙肝新发患者数量基本维持在 100 万人左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 年版)》 指出,目前我国 CHB 的诊断率为 22%,治疗率为15%,远低于 WHO 提出的“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即 CHB 新发感染率减少 90%、死亡率减少 65%、诊断率达到 90%和治疗率达到80%。
目前我国乙肝就诊率和治疗率偏低,由于 HBV 感染引起的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患者比例高达 80%和 60%,乙肝患者对于功能性治愈需求迫切,未来乙肝功能性治愈存在巨量需求。预计未来随着诊断率的进一步提升,核苷(酸)类药物渗透率的提高以及更多创新型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上市,乙肝药物市场有望开始大幅增长,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 2030 年,我国乙肝病毒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 700 亿元。
因此,乙肝治愈药物将为众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乙肝患者提供持续优化的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