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边刚放出谈判信号,那边却在24小时内闪电变招,取消了中国小包裹长期享有的免税待遇。
这步棋不仅让观察家有些发懵,更像是给刚打开一点缝的对话窗口前,又迅速砌上了一堵墙。
可随着跨境电商兴起,尤其2016年门槛抬到800美元后,等于给中国卖家,特别是Shein、Temu这类平台开了条快车道。
数据看得更清楚:享受这政策的包裹,从2015年的1亿多件,飙到2023年的近14亿件,快了十倍,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
所谓的“小额豁免”没了,替代它的,可能是高达120%或者每件100美元的惩罚性关税。
政策一变,大批进口日用品立刻受影响。从小孩的玩具到女孩的裙子,再到家家都要用的东西,价格说涨就涨。
有美国消费者研究机构估摸着,这每年得让美国家庭多花110到130亿美元。
耶鲁大学的分析更狠,预测美国服装价格未来一年可能涨65%,鞋子甚至可能涨87%。
美国商界早就怨声载道。亚马逊这类平台,干脆在商品页面或小票上直接标出“关税附加费”,把成本明明白白转给消费者看。
耐克、安德玛等76个品牌更是急得联名给白宫写信,直说关税已经是“生存威胁”,“不豁免就倒闭”。
美国鞋业协会的数据也挺扎心:美国自己产的鞋不到1%,剩下的99%全靠进口。这里头,直接或间接来自中国的占了六七成。
特朗普这一下,对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鞋业甚至体育产业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洛杉矶、丹佛的美发老板们直发愁,假发、染发剂这些九成从中国进,成本眼看要上天,最后还不是得让顾客买单。
美国海关一天要处理近400万个小包裹,真要一个个去收税,光行政成本一天就可能超过1亿美元。
肯尼迪机场一度堆了上百万包裹没人处理。美国邮政系统也没那么大本事高效收税,压力巨大。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的经济学家甚至警告,商店货架几周内就可能变空,港口、卡车运输和零售业最早5月份就可能出现裁员。
沃尔玛、塔吉特这些零售大佬的CEO也直接警告政府,关税会扰乱供应链、推高物价。
就在政策宣布前一天,5月1号,华盛顿、纽约、芝加哥好几个地方都爆发了示威游行。
这并非个例,4月份全美已经闹过好几场了。民众的不满清清楚楚,对政策的忍耐似乎也快到头了。
那些来自农业州等受贸易战影响严重的议员,日子更不好过,选民的压力太大了。
通胀要是压不下去,老百姓生活成本一直涨,共和党的选情肯定要受冲击,到时候选民很可能会用选票表达不满。
连一些过去支持特朗普的经济圈人士,比如有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也公开批评关税政策正在损害全球商界对美国的信心。
加州州长纽森更是公开跟联邦唱反调,强调中美相互依存,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没策略,还自己积极推动加州跟中国的经贸合作。
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说了,谈判大门没关,但前提是美方得拿出诚意,纠正单边加征关税的错事。
同时,中国还任命了资深的世贸组织谈判专家李成钢当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摆出专业应对的架势。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似乎并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一方面坚持原则立场,不接受讹诈。
继续深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这些区域伙伴的经贸关系,建立新的合作网络。
数据也显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额在持续增长,而美国对华出口反而在下滑。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加上中国在技术研发(比如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和产业升级上的持续投入,构成了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
同时,解放军海军舰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在军事层面展示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物流成本可能涨三到五成,运营难度加大,价格优势被削弱。这逼得中国卖家不得不找出路。
在美国注册公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形象,以及把目光转向东南亚、欧洲等其他市场,成了行业里普遍讨论和尝试的方向。
这次政策冲击,短期内肯定带来阵痛,但长远看,也可能倒逼中国的跨境电商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从过去单纯依赖性价比,转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发展模式。
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搞得全球贸易大萎缩,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钢铁关税最后也灰溜溜地撤了。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早就预测过,关税一直加,美国经济会受损,失业率可能上升。
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去美国化”的讨论甚至“去美元化”的趋势,也在悄悄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