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迎来政策分水岭:一方面取消4项争议功能声称,严控宣传用语;另一方面放开食药物质健康声称植物粉,扩容备案原料目录。这种“收紧与放开并存”的双轨制监管,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取消四项功能:改善生长发育、辅助降血压、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改善皮肤油分,主要因科学证据不足或存在误导风险(如“辅助降血压”易被误解为替代药物)。
强制新增规范:所有功能声称前需增加“有助于”表述(如“有助于提高缺氧耐受力”);少年儿童被列为缓解视疲劳等功能的禁用人群。
功能目录动态化:政府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开放企业基于科研的新功能申报通道。
卫健委首次允许对当归、黄芪、灵芝等获批食药物质标注传统健康益处(如“传统用于补气养血”),打破过去“只列成分、不提功效”的限制。
复方配伍试点启动:天麻+铁皮石斛、黄精+薏苡仁等组合可备案开发功能产品,支持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管理试点。
原料目录持续扩容:继人参、灵芝单方原料后,2025年计划将天麻、黄精、刺梨等纳入食药物质目录。
政策本质:收紧功能声称是为遏制虚假宣传,而放开食药物质健康声称则是为传统食养文化开新路——行业正从“功效神话”回归 “科学循证+文化认同”的双轨时代。
2025年7月,国家药监局正式推行 四网联动监管机制,编织覆盖生产、流通、宣传、消费全环节的监控网络?
市场监管总局对添加剂超标“零容忍”,2025年上半年处罚4727家企业,吊销10家生产许可证?
追溯系统强制落地: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接入国家“保健食品追溯平台”,执行GB12904编码标准?
新营养物纳入论证:菊粉、低聚果糖、抗性糊精3种益生元物质启动纳入备案目录论证,预计10月底完成“四维论证体系”(安全性/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
科技原料爆发:线粒体靶向成分(PQQ+α-硫辛酸)、三联益生菌(LGG+BB-12+AKK菌)等新型原料加速入市。
糖果、巧克力等休闲形态纳入备案通道,2024年Q3已有127款凝胶糖果获批。
2025年上半年全国保健食品备案量达1963款(国产1949款+进口14款),远超注册量(116款)?
区域集中度显著:山东企业备案591款(占总量30%),安徽255款,广东208款。
功能类产品崛起:辅酶Q10备案263款,蛋白质类195款,破壁灵芝孢子粉145款。
江苏某蛋白粉企业放弃“增强骨密度”注册方案,转向备案制“补充蛋白质”功能,采用大豆蛋白+维生素C的目录内复配组合,开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12天,成本直降67万元。
截至2025年6月,全国保健食品备案凭证发放量突破2万张,但飞行检查中仍有32%的企业因生产记录不全被限期整改。
山东企业凭借591款备案产品占据全国30%份额3,而依赖擦边营销的中小企业加速淘汰(上半年65家停产)。
合规不是终点,而是竞争壁垒的起点——那些将政策变化转化为战略机遇的企业,已站在千亿健康消费市场的入口。中检科健,专注功能性食品注册备案,功效验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