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以下简称食链推介会)圆满落幕。来自全国数百名粉类产业链的品牌巨头、营销专家、行业黑马,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市场中提升中国粉类食品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的同期活动,食链推介会是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食品行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纳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行业盛会,以“粉粉联动,产链共生”为主题,聚焦中国制造的螺蛳粉、酸辣粉、土豆粉、米粉等粉类食品的供应链优化与协同发展,搭建共享平台,旨在推动“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协同,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产业高速发展的节点,以通许酸辣粉、柳州螺蛳粉、定西宽粉、桂林米粉等为代表的产业先锋,正通过供应链创新书写着“小品类大产业”的当代传奇。本次大会深度解码这场由田间地头蔓延至全球餐桌的产业变革,这不仅是对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一场关乎千亿粉类产业未来的战略对话。
“盛夏七月,万物丰茂。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链博会’盛大启幕之际,我们以‘粉粉联动,产链共生’为主题聚首‘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共商中国特色粉类产业的链式发展之路,以此次大会为起点,携手共书产业链现代化的时代新答卷,让中国粉类食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本次大会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贸促会食品行业委员会会长马勇的致辞中正式拉开帷幕。
会上,通许县人民政府县长憨振强的主题演讲引发热烈反响。“近年来,通许酸辣粉产业以‘链’为笔,以‘兴业强县富民’为目标,将酸辣粉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以链式思维建设‘中国酸辣粉之都’,旨在构建完整的酸辣粉产业生态体系。”!
在憨县长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通许正逐步形成由众多龙头引领的产业集群,丽星机械占据涂布粉丝设备80%的市场份额;紫林醋业定向研发酸辣粉专用醋;福景堂淀粉提供核心原料保障......在“中国酸辣粉之都”通许的产业版图中,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实现完美融合。
如果说,通许酸辣粉演绎出一碗酸辣粉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化创新样本;那么,河曲红葱则让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原的味觉密码。这种生长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红色瑰宝,是河曲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来的一个特色蔬菜品种,因其三年生长周期产生的浓郁风味,成为一些粉类调味品的核心原料。
“河曲红葱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葱的主产区和核心产区,全县11个乡镇均有种植,目前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年产量约10万吨。如今,河曲红葱有机认证面积超过了2万亩。”河曲县的红葱产业协会理事长吕抒燃的发言揭示了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奥秘——时间沉淀与生态种植。
近年来,河曲县委政府抓住红葱产业发展市场良机,深挖红葱资源优势,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红葱全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产业布局、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贮存设施、加工转化、品牌建设、科技引领、政策扶持等方面全力予以保障。如今,河曲县红葱产业已从自给自足的小众特产蜕变为支撑县域经济的现代化产业,实现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蜕变历程。
河曲县以红葱这一传统特色资源,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农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另一边,桂林米粉同样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美食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身。
“桂林米粉是桂林文化的重要传承,是紧接着桂林山水的第二张城市名片。”桂林市贸促会副会长、二级调研员卢毅表示,如今,全市桂林米粉堂食店九千余家,年销售额55亿元,速食米粉已出口至欧美、东盟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米粉产业在经济贡献,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桂林正全力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驶入快车道。米粉产业的发展机遇叠加潜力无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实践需要科技支撑,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向上延伸向下扎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优势和智力支持。
“从目前来看,整个粉类已经呈现出消费升级、电商链接与政策扶持的协同效应。”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表示,不同于以前纯粹的追求“吃饱”,如今大家的消费需求除了吃饱,还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但目前市场上一些粉类食品依然存在高油、高热量的特点,而后,他以通许酸辣粉举例表示,“通许酸辣粉所采用的湿粉保鲜技术、涂布蒸煮工艺就是一种以健康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鲜湿粉保鲜技术通过生物保鲜剂复合应用与气调包装结合,延长鲜粉保质期,为鲜粉进入零售渠道扫清障碍。“我们始终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技术研究。”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陈志刚的分享剖析了《鲜食粉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实践路径,让大家看到了一条传统产业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这些技术创新和推广营养,为产业提质升级、焕发新机注入强劲动能。
好技术更需要强供应链护航。尚普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邓新宇表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产业链融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大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在产业链前端的成本集约化,让利给消费者。”在前端利润提高效率之后,把这部分利润让利给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又好又便宜”的消费体验,本质上是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成果外溢,这种价值主张也将引导行业回归商业本质,推动行业走向价值竞争阶段。
打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粉链统一大市场,粉类产业如何先行?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纳食产业研究院院长司志刚分享的《供应链创新赋能粉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了详细解读。“纵观粉类产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的看到关键环节的供应链创新往往会成为打破发展瓶颈、开辟新增长的关键力量。”而后,司教授结合行业过去在工艺突破、风味标准、保鲜技术、质控方面和跨界融合等五个方面解析了一些通过供应链创新所带来的产业突破,以“链”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了解食品工艺从深加工到工艺创新等过程之后,如何实现食品工业品牌化?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联网运营总监兼溯源中国负责人王翔在《“传媒+科技”:新华网溯源中国赋能可信品牌发展的探索》的主题演讲揭示了产业跃升的关键密码。他表示,“我们希望借助新华网这一国家级媒体平台的力量和科技实力,帮助更多的地方产业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和升级。”。
中国粉类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既源于坚守匠心的传承,更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而面对全球供应链新格局,单点突破已不足以制胜未来,我们需要汇聚产学研用的磅礴力量,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共享、智慧协同的重要平台。会上,在行业的见证下,由中国贸促会食品行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及龙头企业的力量,“中国粉链产业专家智库”正式成立!
这是首个聚焦粉类全产业链的专家智库,更是中国粉类产业的重要转折。未来,智库将诞生影响行业的中国食品优质供应链年度发展白皮书,并开展对供应链企业的调研和行业观察。
而后,在供应链的创新案例分享中,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建纯以及丽星集团董事长孙庆新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实力企业在供应链创新方面的多维实践。
“‘紫林’品牌山西陈醋连续6年蝉联全国销量第一,2024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紫林醋业董事长罗建纯用数据让我们看到了紫林品牌市场地位的权威见证。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销量是品牌实力最好的“试金石”。紫林醋业始终秉持“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企业誓言,专注于食醋酿造,公司连续数年在全数百家食醋企业中产销量、纳税额排名第一,紫林牌山西陈醋为全省首批唯一入选“山西精品”的食醋产品。
科技创新驱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董事长罗建纯的介绍中我们得知,紫林醋业现已形成包括两个国家级、四个省级、两个市级的“242”科技创新平台,在原料包材验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检验检测等方面,紫林醋业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守质量安全底线,筑牢具有紫林特色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并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推动紫林醋业从“传统制造”向“创新智造”跨越。
如果说醋是一碗好粉的点睛之魂,那么红薯粉本身,便是托起这灵魂的黄金骨架。当山西的老陈醋遇上河南的红薯粉——恰似一场跨越黄河的风土对话,共同诠释着中国粉食产业的厚度与韧性。
正如丽星集团董事长孙庆新在会上所言:丽星集团用一根粉条的智造之路诠释出丽星46年红薯粉加工工艺创新之路,46年来用技术创新助推整个薯粉产业的升级变革。
1990年,在无先例、无技术、无借鉴的“三无”困境下,老一辈丽星人,靠着数十次失败后的坚持研发出国内首台粉皮机,在全球首创的“涂布式工艺”,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更拉开了我国薯粉机械化生产的序幕,丽星的技术创新也从机械化迈向高精度、高品质的深水区域。2021年,丽星创新推出“涂布蒸煮鲜湿粉”工艺,通过与下游企业共创品类机遇,让粉条口感实现质的飞跃,用现代工艺技术重新定义“鲜”味。
从通许酸辣粉的百亿雄心,到河曲红葱的黄土革命;从实验室的锁鲜科技,到紫林醋的灵魂密码;从丽星46年的智造坚守,到专家智库的智慧启航,我们看见了一碗粉背后的山河力量,更触摸到中国供应链的奔腾脉搏。
如果说这些是对产业链根基的夯实,那么,大会下半场则直击食品供应链变革核心,聚焦新渠道、新食材、新口味、新产品、新对话。
“当前,我国粉类食品已成为贯通三产、激活内需的重要载体,但产业链长、环节多的特性,仍面临三重关键挑战。如何破解协同难的痛点?如何回应健康与可持续的诉求?如何抓住全球化发展的机遇? ”中国贸促会食品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志勇表示,破解这些挑战,离不开特色区域产业的根基与企业家们的创新精神,在对“新口味、新工艺、新食材、新渠道”的持续深耕中为粉类产业注入了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当方向已明,产业更需看清,何处暗藏增长裂谷?哪里爆发创新红利?哪些赛道将重写行业格局?全球顶尖战略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将用数据与产业洞察,为大家带来中国粉面行业的前沿趋势。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经理曹思婕表示,“高效稳定的供应链是本地企业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基础,未来企业会更重视供应链的建设和优化,实现从原材料到餐桌的平衡可控。”?
从永辉到盒马,中国零售如何用自有品牌逆袭市场?看海外经验如何为我们指路。上海自有品牌协会副秘书长罗刚分享的《从海外零售自有品牌发展看中国零售业崛起机遇》中,他表示,“通常情况下,欧盟或欧洲的零售业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我们国家的市场格局是有一定相似度的,不管是从民族多样性、消费者习惯的多样性、经济的多样性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类比可以去借鉴的。”。
粉类即食产品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我们的餐桌和零售货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那么,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规模?它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征?未来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京东大商超事业部、粮油调味业务部陈润泽在《粉类即食零售市场数据分析与发展趋势》中直言,“京东超市是现在中国线上线下收入规模最大的超市,合作的破亿品牌超过500家,并且这一数据每年都在飞速增加。”在这一庞大规模的用户基础上,今年京东内部也正在做更多的品类渗透和跨品类合作,去提高整个速食用户在京东的渗透率,他表明;“粉类食品的市场增长空间依旧广阔。”?
粉类产业的升级,源头在原料与技术,上海福景堂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的演讲让我们看到了一粒薯如何夯实粉类产业的品质地基。据他介绍,自成立以来,集团始终致力于马铃薯、红薯产业品牌化及品质化发展道路,在河南郑州设立企业运营中心与财务共享中心,并成功上线了福景堂现代农业产业链平台,实现了对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在甘肃、河北、内蒙、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源头。
在保障原料品质的基础上,如何让技术落地为消费者舌尖上的吸引力?答案藏在风味的魔法中。河南立达老汤食品有限公司餐饮事业部总监李永超在会上揭秘了一勺“灵魂汤底”如何引爆市场味蕾。
“只有大的爆品口味,才能引领、引爆这个品类。”作为肥汁米线、金汤肥牛、柳州螺蛳粉等这些风靡市场的大口味背后共同的风味设计者,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研制老汤系列产品的企业,立达老汤深耕传统饮食文化,以“汤”为芯传承百年调味,是国内第一家将传统老汤工业化生产的大型食品配料企业,也是柳州螺蛳粉最大的调料供应商。
在供应链的多维实践方面,立达老汤将百年传承与前沿探索相结合进行创新。2023年,立达老汤开始建立年产50万吨中华老汤产业园,进一步引领全国天然风味调味料潮流,为工业化生产注入匠心。
当优质的田间产品“链”上现代化的精深加工,地方风味正在从“土特产”向国民经济华丽转身实现价值跃迁。从源头到餐桌,植物蛋白如何赋能粉类产业升级?豆立方食品专家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胡宏海表示,“当0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这也就意味着食品创新必须向更方便、更快捷、更有味道、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这也就对粉类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聚焦植物蛋白这一关键原料中,他为大家解析了植物蛋白热潮下,粉类产品如何“加料”才更“加分”。
当一碗酸辣粉从直播间走向纽约的中餐厅,从成都的火锅店端上露营的野餐垫,它承载的早已不止是味觉记忆,更是一个品牌穿越地域、跨越场景的供应链硬实力。北京食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麻六记品牌创始人汪小菲以《一碗粉的场景故事》展现了粉类文化的全球想象力。
“2021年,麻六记酸辣粉陆续的以抖音、快手、京东、天猫等几大平台在全国范围开始销售。”汪小菲表示,麻六记致力于打造的是餐饮食品零售品牌,而不是简单的餐饮品牌。发力线上渠道的同时,线下渠道也在同步展开,从去年年底开始至今,麻六记已经相继铺就了将近10万个线下销售网点。而且在产品方面,麻六记也在以场景深耕驱动产品创新,产品+场景双驱动实现新增长。
如今,健康升级正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引擎。乐百氏(广东)饮品有限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监段炼在对健康升级的前瞻实践中分享了如何“减糖不减味”的科技破局。“现在年轻消费者在追求好喝的同时还有一个需求就是‘不要长胖’,所以围绕‘想喝又怕胖’的关键词,乐百氏在延展中便找到了创新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创新添加低GI塔格糖,塔格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稀有单糖,其甜度可达蔗糖的92%,但GI值仅为8,完美解决了当代消费者想喝又怕胖的难题。”?
当健康成为标配,餐饮终端如何用极致产品思维筛选原料?巴奴毛肚火锅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杜夯表示:“品质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守,巴奴企业内部一直都在说一句话‘做难而正确的事’。”会上,他以《巴奴在产品主义下的选粉逻辑》为主题,结合巴奴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故事诠释出供应链与用户体验的双向奔赴。
与产品主义相呼应的是纳食科技秉承的价值主义。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河南纳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辛妍在《从零和到共生 粉品类增长之道》 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我们从来都不是孤岛的存在,孤岛型企业和独狼型企业今后将难以生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生态,如同我们需要朋友圈一样,进入到一个系统的循环里边,把我们的位置摆好,把我们所有的关系建设好,才能共同来思考我们的利润如何进行有效的分配。”?
最后,她直言,十年磨一剑,纳食作为食品行业价值主义提倡者,以“为产业谋发展、为企业谋增长”等使命,开启新十年征程,推动行业健康及粉类产业链供应链共生发展。“供应链机会的红利来到了!纳食早在五年前行业第一个提出了品类红利,让我们以共生的理念,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食品产业供应链。”。
中国粉类市场正以年均15%的增速突破千亿门槛,2024年整体规模超1300 亿元。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行业正面临原料波动、同质化竞争、渠道变革等多重周期挑战。本次大会的圆桌论坛环节,在公共关系专家梁玉巧的主持下,莫小仙、姐弟俩、嗨吃家等企业掌舵人围绕“跨越周期:解锁千亿粉赛道的增长秘密”展开深度对话,揭示了粉类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密码。
没有自己的供应链是没有未来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莫小仙自建河南生产基地,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加工的全流程严格把控。莫小仙对供应链管理精益求精,这种极致要求使得一些供应商想要进入莫小仙的体系很难,但在莫小仙看来,这些看似“斤斤计较”的背后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市场负责,也是对品牌自身的负责。
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升,顾客需求从单纯的好吃、饱腹已经升级成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品质。我们在产品创新方面应需而变,比如低GI土豆粉、低嘌呤老母鸡汤等创新产品的推出,以科学工艺定义健康边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具质价比的产品。
品牌竞争过程中,短期拼的产品,中期拼的是运营模式,长期拼的是供应链。嗨吃家现在的供应链有三个,第一个是在产品创新的时候会对供应链方面进行一次优化和筛选;第二个是在保证品质不变的基础上关注成本优化;第三个是周期性的供应链的健全和健康,包括上游和下游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粉类产业的周期跨越,本质上是价值创造方式的升级。从上游的原料赋能、中游的产品创新,到下游的渠道重构和国际拓展,企业需要构建“产业生态位”而非简单追求规模增长。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既能深耕细分市场,又能开放整合产业链资源的生态型企业。
在这个千亿规模的赛道上,那些将短期波动转化为长期能力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产业周期中占据制高点。而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凝聚的共识与实践,正为行业指明穿越周期的光明路径。
这场关于跨越周期的对话,让我们清晰看到千亿粉赛道的增长答案,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的共舞。用长期主义穿越短期风口,让每一碗粉都成为消费升级的注脚。而后,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与参与下,全场嘉宾共同见证属于中国粉类产业的重要时刻——“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全球行”启动仪式正式展开。
中国贸促会食品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志勇、河南纳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辛妍、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司志刚、乐百氏(广东)饮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喻蕾、上海莫小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齐、嗨吃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正强、郑州烹小鲜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作斌、螺霸王京津冀大区总监刘士超等发起单位代表登台共同点亮全球征程。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酸辣粉、土豆粉……背后,连接着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庞大链条,凝聚着无数从业者的智慧与汗水。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今天,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保障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深化国际合作,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本届链博会所倡导的,开放合作方能实现共赢发展。在粉类食品这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细分领域,一批优秀的企业正以创新为引擎,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展现出卓越的引领力和突破性。
会上,“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创新企业”名单在行业的见证下正式发布:丽星、阿宽食品、嗨吃家、九月天、巴奴、姐弟俩、麻六记、杨掌柜、螺霸王、豫道、即可达、莫小仙、紫林醋业、福景堂、乐百氏、立达老汤、烹小鲜、莲芯硒美、万家福、豆立方、世纪香、道赢、新天豫、链多多等企业上榜名单。
当下,中国粉链上的众多品牌们正以“品质为基、本土化为钥植物粉、供应链为帆、政策为舵”,在全球市场中探索并拓展着自己的发展路径。当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嗦一碗粉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独特风味,更是中国产业崛起的澎湃力量与创新智慧。
从通许的酸辣粉到河曲的红葱,从丽星的智能装备到立达的风味科学,中国食品人正在用链式思维重构产业价值。这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基于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生态革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已不仅是一场行业聚会,更成为中国食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注脚。当与会者带着“粉链共生”的理念回到各自领域,这场集聚行业智慧的思想风暴,终将化作滋润全球餐桌的中国方案,用一碗粉“链”接全球味蕾,让世界爱上中国味道。